明清时期中西版画的交流与融通——明清时期的天主教版画

首页    学术研究    理论研究    明清时期中西版画的交流与融通——明清时期的天主教版画

 

 

 利玛窦在早期中西版画交流中的经历和贡献 

 

img5

 

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意大利耶稣会教士,万历十年(1582)来到中国,是最早的进入中国的传教士之一,他一生一直住在中国,到1610年在北京过世。他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对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给中国对中西版画的交流与融通、对油画传入中国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利玛窦曾与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一起翻译过《几何原理》(第一本中国人翻译的拉丁文著作)

 

img6

利玛窦与徐光启

 

利玛窦来中国传教的第一站是广东肇庆。在中国官员的帮助下,于1585年,他在肇庆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但是刚开始传教并不顺利,因为文化观念的不同,他的传教受到当地人们的阻挠。为了减少传教阻力,进而更好的传教,他入乡随俗,剃光头,留长须,穿中国和尚袍,自称西僧。并且使用文化传教的方法,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打动人们。为了方便人们理解,更是用西方的绘画艺术和版画艺术来将其形象化,传教的结果非常成功。使利玛窦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品形象的表达对于传教的帮助。

万历1598年,利玛窦到了南京,装扮成仕人,多次展示出西方的绘画作品。万历皇帝见到后开始对西方的绘画作品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向万历皇帝介绍了耶稣教以及西方贵族和社会制度。结识贵族官员后,为他争取到了非常大的自由传教的空间。

利玛窦在华期间对中西绘画艺术交流做出的最令人瞩目的贡献,莫过于在明万历年间,将其所携《宝象图》、《圣母怀抱圣婴》等四幅宗教题材铜版画赠与制墨大师程大约,后程氏用木板摹刻,镌入《程氏墨苑》。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见识到了富有明暗凹凸、形象生动逼真的西洋铜版画风格。

 

img7img8

《信而步海,疑而即沉》(左为程氏木板摹刻,右为原铜版画)

 

img9img10

《二徒闻实,即舍空虚》(左为程氏木板摹刻,右为原铜版画)

 

这四幅惟妙惟肖的天主教版画借助《程氏墨苑》流传得很快,在中西版画交流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第一例中法西洋画

 

西洋铜版画影响的扩大和天主教版画的蔓延

 

img11img12

《福音书故事集》其一(左为明代复刻作品,右为原铜版画

 

1605年,利玛窦将《福音书故事集》送到北京,这些制作精细的铜版画,采用了远近透视和明暗光影等技法,来描绘充满戏剧性的基督一生的故事情节,给中国的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玛窦在传教中不知不觉地将传教变为传播西方先进文化艺术的文化载体,随着天主教在中国的不断发展,西洋铜版画的影响力也开始不断扩大,由于《程氏墨苑》中的四幅版画非常受到大家的欢迎,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效仿,将欧洲的铜板画用中国的传统木刻进行复刻,这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潮流。

 

img13img14

左为《诵念珠规程》其中作品,右为《福音书故事集》原铜版画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天主教铜版画的复刻作品越来越倾向于中国传统版画。1619-1624年,西方传教士罗儒望主持刻印了《诵念珠规程》15幅图,按照传统的次序介绍了15端奥迹,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连环画式版画图集。在这本图集中罗儒望将欧洲纳达尔神父的《福音书故事集》铜版画改成中国样式。一位澳门的基督教美术专家对此高度评价道:“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以中国人的角度重新诠释,比如将多幅图画合并,这些图像绝对能够体现董其昌的风格,既能够揭示人内心的一隅。在他的图画中他只会保留了他的中心思想,腾出很大的空间,这不仅用于突出那单一的中心思想,同时是象征神圣意义表现的一个技法在整体的构图上,这些图画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变来适应中国人的审美观。

 

img15

《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封面

 

《诵念珠规程》出版后10年左右,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主持刻印了《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是天主教宣教书的连环画式读本,也是晚明最有名的天主教连环画读本。选取了纳达尔的《福音书故事集》中的56副图画,基本保存了纳达尔《福音书故事集》的版型。虽然根据中国人的欣赏特点做了调整,但是比较于《诵念珠规程》的完全中土化,这部著作更加忠实于原作,不再依照背景和人物形象等特点融入中国元素。原因是教皇觉得过于迎合中国人的欣赏特点,会不利于天主教的真正含义在中国的传播。

 

img16img17

左为《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右为《福音书故事集》原铜版画

 

img18

img19

《进呈书像》

 

《进呈书像》,是现今所知中西方传教士在明代刻印的最晚的一部天主教版画图籍,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主持刻印。1640年,汤若望受托将欧洲的礼物转交给崇祯皇帝,其中包括了巴沙利亚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赠送的一套《彩色耶稣胜利图》,一共46副。为了让崇祯皇帝看懂,汤若望把《耶稣胜利图》的解释部分翻译成中文,并用楷书书写。把图画用中国传统版画重新制作,并起名为《进呈书像》。这部版画集比《天主降生出像经解》采取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其中出现了大量中国人的形象。还有树木、云彩、太阳等,都用了中国式画法。

 

 

清代天主教版画传播受阻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初中国天主教徒已经达到24万,这时传教非常顺利,但是罗马的天主教皇认为在中国传播的天主教太过于迁就中国人的礼仪习惯,脱离了传统天主教,于是下行教令:凡是在中国的教徒,必须服从教皇的命令,并且禁止祭天祭祖活动康熙皇帝知道后勃然大怒,下令将所有传教士轰出教廷,并规定凡是想传教的外国人都得领票(不领票就不是公民),这件事情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的打击很大。因此康熙时期刻印的天主教版画极少,只有一组名为《四终略意》的天主教版画流存下来,而且刻得比较粗糙。

 

img20

 

img21

《四终略意》其中作品

 

范世熙和土山湾铜版画

 

土山湾孤儿院是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地区开办的一所育婴机构。其院在中国收养612岁的孤儿。1896年,收养的孤儿达到342人。其院为了让孤儿学到技能,同时宣传天主教,在院内设立了画馆和印刷宗教图书的印刷所

 

img22

《土山湾印刷厂内景》 (法)范世熙绘

 

土山湾孤儿院常会有许多有名的法国画家亲自来教油画、刻版画。这里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因此土山湾孤儿院在中西版画交流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徐悲鸿更是在《中国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这样写道:天主教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可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范世熙是一位对土山湾铜版画有巨大贡献的人物。他既是法国传教士,又是那个年代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一生不知疲倦地用图画的艺术形式来传播天主教。在他的指导下,土山湾孤儿院刻印了一大批的宗教画,比如《基督受难铜版画》、《最后的审判》等。在中西版画交流史中,范世熙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

 

img23

《基督受难》(土山湾铜版画)

 

img24

《最后的审判》(土山湾铜版画)

 

土山湾铜版画的中西交流作品中,其中最伟大的贡献就是范世熙在中国期间亲自绘制的6组版画图文集,是在清同治七年印刷的天主教版画图籍《救世主实行全图》、《玫瑰经图像十五端》、《圣教圣像全图》、《救世主预像全图》、《教要六端全图》和《十二宗徒实行圣像》。

img25img26

《救世主实行全图》

 

img27img28

《教要六端全图》

 

img29

img30

《玫瑰经图像十五端》

img32

img31

 

《救世主预像全图》

(详细资料可以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网站用繁体字搜索找到)

 

范世熙用了中国线描的方式,把西洋画的手法结合起来,并且借鉴了佛教众神图,来探索两者的意义。

这种艺术形式,无论在绘画风格还是创作成就上都与当时欧洲艺术绘制的细腻画旗鼓相当。这些版画传回法国后,轰动了法国教会,法国天主教主教说:“范世熙取得了我们梦寐以求几十年,想取得却没取得的成绩

 

天主教中神话人物出现在中国图书中

 

这些天主教版画作品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图书,比如在《历代神仙通鉴》中出现了耶稣

 

img33

 

在清光绪九年的《天路历程》中出现了玛利亚

 

img34

 

至此,在漫长的天主教传教过程中,明清时期的天主教版画和中国版画的交流与融通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选自周心慧讲座《明清时期中西版画的交流与融通——明清时期的天主教版画》)

 

 

 

 

 

 

2020年4月24日 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