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配《游园绘》水印木刻创作案例
一、引言
中国水印版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绘画、雕刻与印刷于一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制作过程繁琐精细,每一步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本报告将通过整套作品的初步构思、作品制作过程、系列中各个作品的印刷实践过程及装裱和呈现四个环节,详细阐述《游园绘》系列水印版画作品的创作实践过程。
二、《游园绘》系列作品
作品《游园绘》描述了本人在读研时期摸索学习方向的心路历程。
在攻读版画系研究生之前,我是个做建筑空间设计的专业学生,对水印版画的作品和技法非常着迷却从没有过正式的版画创作经验。读研期间接触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创作思想,但短短三年犹如在大观园里走马观花,因此我将毕业创作起名为:《游园绘》系列,即绘出读研的成长记录。
第一部分主题是寻觅。在刚开始摸索创作方向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较痛苦和孤独的,毕竟风格是需要经过个人内化形成的产物,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笔者开始“杂食”地阅读、观展、吸收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在知识的大海里去《游览》和《寻觅》。
第二部分,拾遗,记录了笔者在寻觅之后从迷茫到看见希望的一个过程。在寻觅的时候往往容易依赖于他人的观点而失去对自我认知。在纠结的时候静下来仔细思考,于是在《那里好暗》的《拐角处》我发现《有光》。兴趣和好奇心永远是引领学习的指路灯。
第三部分,独省,记录了笔者在前进时遇到瓶颈并且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一个过程。惟有独省,才能爬出内耗的漩涡。因此笔者将作品取名为《灯照旧梦》,审视自己的内心,才能重新塑造自己,拥有强大的内核动力去继续探索和前进。
《灯照旧梦》40×75cm 2021年
《寻迹》65×78cm 2022年
《游览》65×85cm 2022年
《有光》 35×65cm 2021年
《拐角处》 35×65cm 2022年
《那里好暗》 35×45cm 2021年
三、印刷视频
四、作品创作的初步构思
4.1创作灵感思路
水印版画的创作始于构思,创作者需根据创作主题进行深思熟虑,形成初步的创作构思。随后,通过草图将构思具体化,明确画面的构图、色彩及整体风格。草图绘制过程中,应注重画面的干湿、深浅、虚实效果,为后续的分版和刻板工作打下基础。
关于作品,我相信人为创造的空间是有感情且可被感知的,因此尝试以不同的空间形式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用空间构成的形式法则作为个人创作的风格切入点,以空间形式来表达感情和观点。我认为系列创作的完整性需要有艺术家的观点输出来支撑内涵和厚度,即用画面语言来讲述一个“故事”。构思草图要关注图像符号的象征意义,在草图阶段先是梳理想表达的观点,紧接着根据关键词进行思维发散,整合串联关键词的内在联系,在这过程中寻求一种图像形式来为作品“讲故事”。
做空间设计与版画创作比较,两者在创作过程的思维上存在差异,作为跨专业学生可以将自身熟悉的图像风格结合在水印版画创作中。从多张手稿创作积累下慢慢找到空间设计美学和绘画创作之间的联系,确立图像语言和符号,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刚开始接触水印版画时候技法尚未熟练,受技法限制还不能自如地将平面绘画创作语言转化为版画语言,经过练习后能用水印版画的技法表并且努力尝试在毕业创作中以现代水印版画的形式体现。
在我的作品画面上有很多拱门、楼梯的元素:拱门代表不同的方向、出口,就像是人生中面对种种诱惑时的选择和预判;楼梯代表通道,当我们作选择之后或是向上迎来高光时刻,或是向下走入低谷,高低起伏,时来运转。以不同的空间构成形式进行组合构图,用画面中的空间元素来表达我在学习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和观念变化。
为了能让系列作品的风格和叙事更系统,在草图的过程中尝试结合多种不同的空间的表达形式,并且向导师请教,反复推敲画面内容,20多张草图最后挑选出最具叙事性的6张,来表现不同阶段下个人的成长变化。
在我看来,为了能使作品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与目的,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图式的个性表达和画面叙事性的表现能力至关重要。而我创作的第一步是细化在脑海里突然闪现的灵感与关键词。多数时候灵感是一闪而逝的某种情绪或者观念,需要及时对关键词进行整合与梳理,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每一个独立的词语关联成脉络,把模糊的思路具体化、可视化地呈现。
(图4.1)
4.3理性的思考过程
经过头脑风暴列举所有想法,感性的灵感和观点需要有理性进行分析和思考。接着我开始阅读书籍,找出相关的学术观点或图像意指来丰富充实。
(图4.2)
(图4.3)
(图4.4)
(图4.5)
作者引用保罗·克利的观点,认为绘画的形式从点的运动开始,点-线-面的演变最后形成三维空间。建筑的设计离不开最初的形式,空间纬度以及秩序的形成。
(图4.6)
(图4.7)
(图4.8)
作者在分析建筑整个外观的同时,还会结合该建筑的局部立面与空间平面关系来分析空间中的“形式美感”。秩序一旦形成,便影响了人们日后在空间中的行为变化。
水印版画创作属于绘画门类,是平面的作品,相比手绘的架上作品而言,具有复杂的制作工序,需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清晰的步骤和过程意识,是很理性的创作过程;而建筑空间在现实中虽然是立体的存在,但同样离不开平面关系中的形式美感和秩序感,设计是用理性的思维来创造感性的体验。设计与版画创作的思维过程同样理性。
4.4草图阶段
灵感带给我们的往往并非一个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图像,而是一种模糊的意识。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创作思路已经很明确了,接下来就是要用画笔实现最初的想法。我一直坚持手绘草图,再用软件辅助形成最终效果。
在绘制草图的阶段,我会采集大量的素材图片,或者回到现场速写记录。最后将所有图像元素进行整合。究其根本是因为绘画艺术创作这个行为本身是用图像来思考的,画面上的符号就是我所表达的语言。
(图4.9)
初期的手绘图会有各种风格的探索
(图4.10)
(图4.11)
(图4.12)
同一张构图会有不同的风格形式。
(图4.13)
在创作草图时候的桌面,对比每张创作中的风格联系
(图4.14)
草图创作所参考的岭南特色建筑
(图4.15)
最后会思考整体的展示效果,再一次推敲作品的尺寸
草图完成后,需进一步细化画稿。这一步骤中,创作者需使用精细的画笔和颜料,在画纸上勾勒出清晰的线条和色彩层次。画稿应清晰完整,能够反映出创作者的艺术精神追求和创作思想观念。同时,画稿的色调和色彩关系也需在这一阶段确定,以便后续分版和刻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作品制作过程
在观者角度欣赏水印版画,或许是先被画面的图式语言和画面内容所吸引。确实如此,画面第一眼所呈现出来的故事情节和画面风貌正是体现了一位艺术创作者的独特风格。再仔细阅读画面,便开始关注创作技法和实践过程,因为版画是复制艺术,每一版的印刷和最后叠加完成的完整画面,每一张作品都会呈现出细微的变化,所以水印版画的创作过程充满实验性。
创作一张水印版画,分版是水印版画制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按照传统方式,创作者需将画稿上的色彩进行分类,将同一色调的笔迹划归为一套版内。不过由于我的画面风格色彩邻近色比较多,渐变比较丰富,因此我采用了另一种方法进行分版,将不相邻的几个色块放在一版,按照叠印的顺序进行排列,这一步骤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判断,以确保每一套版的色彩准确无误。
(图5.1)
2分版——分版数量确定
在制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大型独幅姑苏版画中的空间形式进行构图,在对画面内容进行多次推敲之后才扫描上电脑用PS定稿、分版。电脑制版成终稿的这一步虽然繁琐但不能缺少,只有相貌完整清晰的作品稿才能使刻板和印制成功进行。
(图5.2)
3分版——勾描与转稿
分版完成后,需使用复写纸(一种不透水的透明胶纸)覆在画稿上进行勾描。勾描人员需将画面上的线条、皴擦和色块一套套地勾描下来,确保每一套版的细节都准确无误。随后,拿走复写纸就会发现勾描好的线条转印到木板上,作为刻板的底稿。
(图5.3)
手绘草稿用ps软件制清晰的画稿,确定分版,ps制版之后用复写纸将画稿分版过上木板。ps画稿的过程中可以优化草图画面上的很多问题,包括减少复杂的线条,梳理色彩层次。
(图5.4)
画稿上标有清晰的分版记号。一般我会定1—2个定位点进行定位,提高对版的准确性。
(图5.5)
分版时要时刻对照画稿的内容,以免遗漏。因为在刻板的时候要把图形周边的范围铲走,所以后续发现缺漏的图形就很难再补刻。
5.2工具准备
在开始印刷之前,要对所有工作顺序进行规划。先是罗列所使用到的刻板刀具、颜料、试色纸,生宣和衬纸、涤纶、马莲、笔刷、喷壶、抹布。每一位创作者的印制习惯、技法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工具和选材上都有个人特色,以下是我在平时印刷过程中会用到的工具和材料,仅供爱好者交流和参考。
(图5.6)
1工具准备——刀具
刻板工具:我所用的工具包括不同型号的拳刀、斜口刀、平口刀、圆口刀、三角刀。其中常用的工具有拳刀、斜口刀和平口刀。
·拳刀刀尖微勾刀口流畅,铁柄厚实硬度高,刀刃锋利走线流畅干净,细节干净利落精准度高,把守依人工力学设计弧线,握手心里很厚实时间长了也不会手酸。它的使用方法和握法与斜口刀一致,但需要自己练习用磨刀石手工磨刀,不适合新手直接上手。
·斜口刀是我常用的工具对各位版画爱好者而言再熟悉不过,斜口刀切线非常利落但刀口在雕刻细节时的流畅度和角度不如拳刀的准确性,拳刀的刀锋更灵活犀利。
·平口刀用作铲底,去除图形旁边的部分,不同宽度的平口刀处理细节的灵活性也不一样,根据图像形状的面积大小选择对应宽度的平口刀,如细节处小而密集的部位就用宽度小的平口刀铲底。圆口刀可以用作铲底或刻出圆钝的笔触。三角刀可以处理细节,也可以用来刻出尖细的线条笔触。
(图5.7)
颜料选择:常用的颜料有吉祥国画颜料、吉祥颜彩、樱花牌的国画颜料、进口樱花水粉颜料、马丽国画颜料、各种牌子的水彩颜料等。
个人最喜欢吉祥的国画颜料,因为其颜色鲜艳、细腻、润泽度高、饱和不失雅气,颜色干后不发火不发灰,稳定性好,适合印制传统色系的作品。其次是樱花牌的,樱花的色彩会有点的活泼和透气感,颜料效果比较小清新,适合印制通透明媚的彩色画面。最后我个人比较喜欢在画面的局部使用水彩颜料,因为水彩的通透性很强,而且部分水彩颜料的色彩颗粒沉淀效果变幻很丰富,适合根据需要搭配使用。
在做一些简单的水印版画小品印制的时候,我会直接采用固体水彩颜料,方便、快捷、色彩搭变幻配更自由。
3工具准备——笔刷
(图5.8)
笔刷工具:羊毛排刷(榭得堂、新概念)、圆头笔刷,毛笔等等。
使用笔刷的时候只需要区分色块面积,大色块用阔面的笔刷,小色块用小面的笔刷,细节可以用更细一点的笔,个人认为只要下笔时习惯性控制好水分,不贪量,少量多次的铺色,灵活对待所有工具,所有笔刷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试色纸:水彩纸的显色度最能还原宣纸干后的效果。
印刷纸张:红星生宣、汪同和生宣夹宣、手工夹宣、五星生宣。
个人认为纸张的品质和个人的印刷习惯、技法很大关系。不同的创作者印刷的作品所采用的技法和纸张都有区别,以下测评仅为个人观点,仅供交流和参考。
·红星生宣印制的最为细腻,显色度高还原,捞纸痕迹均匀,非常适合用于印刷版画,但唯一的缺点是比较薄,力度太大容易皱和破。
·汪同和生宣的二层夹宣是性价比最高的,红星的平替。不过近期出品不稳定,偶尔会买到非常粗糙的夹宣,造成印刷困难,尤其是印刷面积大的作品,会比较难控制整体。印出来的画面会非常粗糙(不可逆)。
·五星生宣是我刚读研的时候,在淘宝买到的练手生宣,价格便宜量大,工厂出品认真,非常适合新手量产习作和试色的印刷试稿。
·手工作坊的定制夹宣,尺幅可以做非常大,很耐用,但比较考验新手对水分的控制和印刷力度的控制,虽然我平时不太习惯用这种纸,但是当印刷习惯和这种纸张调整好后,还是很适合大家去尝试的,因为这一款夹宣很厚实,不用担心作品发皱、破损的问题。
·涤纶片塑料膜,隔绝纸张和马莲,保护纸张不滑破,润滑马莲印刷时的阻力。
·衬纸,夹于画纸和涤纶片之间,吸色吸水分用。
·马莲,印刷的工具之一。我常用的马莲是塑料的,弹性好,耐用不易损坏。
·压铁,实际上是很沉的铜条,压稳纸张和木板避免错位,在刻板的时候增加配重方式打滑。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
刻板用的木料一般选用椴木版(5cm厚),因其纤维细密、软硬均匀、长时间放置不会变形。在使用前,需将木板进行自然风干处理,以消除内部应力,防止在刻制过程中变形。同时,还需对木板进行打磨和清洁,以确保刻版表面的平整度和清洁度。这时候切忌不能用砂纸过度打磨,太过光滑的木板表面气孔会很小,水份和颜料会很难渗入木板,反而有可能会导致色彩印刷不均匀。
刻板过程中,需掌握多种刻制技巧。根据画稿的线条和色彩层次,选择合适的刻刀进行刻制。刻刀种类繁多,有形状和钝锐的差别,需根据刻制内容和木板材质进行选择。刻制时,需注意刀法的运用和力度的控制,以表现出画面的光影变化和色彩层次。
(图5.9)
习惯性先将外轮廓清理干净再开始斜口刀或者拳刀刻细节。
(图5.10)
再把外轮廓周围加深。
3刻板——反复刻制与调整
刻板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往往需要反复刻制和调整。在刻制过程中,需不断检查刻版效果,对不满意的部分进行修正和补充。同时,还需根据印刷效果进行反馈调整,确保最终版画作品的艺术效果。
(图5.11)
外轮廓加深可以防止颜料水分堆积从而污染画面,造成不必要的污渍。
5.4印刷
1准备印刷材料
印刷前需准备与过稿草图相同大小的纸、墨和颜色。根据原作的用料和神韵,选择合适的宣纸和颜料进行印刷。同时,还需准备印刷工具如马莲、排刷等,并确保其清洁无污。
(图5.12)
印刷前,先将纸张正面朝上均匀喷湿润,湿度以纸张表面均匀变色就好,不需要完全湿透滴水,接着覆盖上大一点的涤纶片保湿,室温焖纸10分钟。这时候我们可以开始在颜料碗里调色准备好印刷需要的颜料。
印刷时,需将刻好的木板放置在印刷台上,涂上适量的颜料并均匀涂抹。随后,将宣纸覆盖在木板上,隔着涤纶片、衬纸吸色,用马莲轻轻按压,使颜料均匀转移到宣纸上。印刷过程中需注意力度的控制和速度的快慢,以确保印刷效果的均匀和清晰。
(图5.13)
水印版画一般采用多色套印技术,需反复叠印不同色版的图案。在叠印过程中,需按照色彩深浅和层次关系依次进行印刷,以确保最终版画作品的色彩丰富和层次分明。叠印时需注意颜色的叠加效果和边缘的衔接处理,以避免出现色差和错位等问题。
(图5.14)
(图5.15)
每一遍颜色、每一个色块要印均匀、轮廓干净清晰。
(图5.16)
一个色块印匀的标准还可以参考画纸的背面,背面色斑均匀分布。
4 印刷——过程细节
(图5.18)
(图5.19)
(图5.20)
六、系列各作品之印刷实践记录
(图6.1) (图6.2)
《灯照旧梦》作品草图与印制完成的效果对比
(图6.2.2)
(图6.2.3)
在创作这一张作品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作品画面的仿古表现,因此在调色和印制的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多的锗石棕色调色,但这两种颜色与黄橘色调相融后容易泛火气,又要加入少量墨汁和水份调和,调整灰度。最后还要等每一版印刷色彩干透了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或者重新焖纸,调整颜色。
6.2《游觅》
(图6.3)
(图6.4)
(图6.5)
印刷过程的实记图
在印刷作品《游觅》的过程是充满挑战和变化的,这是我第一次单人尝试大尺寸创作的印制,要考虑的细节非常多,例如作品纸张在每一次翻面的过程中要确保平整,不能产生褶皱;定位点多预留几个以免上下画面错版等等,而且这一张作品的印刷过程干湿不同情况下的色差明显,为了画面的色彩饱满度还需要不停额度调整颜料浓度和颜色饱和度。
6.3《拐角处》
(图6.6)
(图6.7)
叠印四次的效果
(图6.8)
叠印六次的效果
《游园绘·拐角处》经过多次叠印之后,画面整体色彩柔润丰满,过渡自然,经过水份和色彩的叠加,原本粗糙的纸张变得相对细腻,同时也让三张同一系列不同时期完成的作品在色彩上接近一致,保持作品风格的连贯性。
6.5《那里好暗》
(图6.9)
(图6.10)
(图6.11)
6.6《有光》
(图6.12)《游园绘·有光》电子版草图
(图6.13)作品印制过程
在印制《有光》的时候,心里其实非常放松,因此在下笔刷色的过程是非常轻盈的,在做渐变的时候会注重阴影的深浅变化,渐变结束的地方我会用厨房纸巾吸取多余的水份(厨房纸巾比较不容易留下毛屑)。
刷色的过程要注意笔刷是否带上比较多的毛屑上木板表面,毛屑的产生会让色块印出很多斑斑点点的痕迹。因此要常清洁笔刷。
七、总结
水印版画需要慢慢印,不能着急赶速度,这主要是因为水印版画制作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
1.技术复杂性
水印版画是一种利用水的流畅和滋润特点进行版画拓印的方式,其技术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对水分的控制:水印版画对水分的控制要求极为严格。水分不足会导致颜色不均匀,颗粒粗大,影响作品的“水味”和韵味;而水分过多则会使颜色“溢”出,破坏画面边缘的整洁,甚至造成画面邋遢之感。因此,在印刷过程中需要仔细控制纸张和木板的水分,确保水分的均匀和适量。
·印刷压力的控制:合适的印刷压力是印制出色彩均匀、“透气”画面的关键。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作品的品质,如压力过重可能导致颜色不均匀,色块发“闷”不透气,甚至出现压痕;而压力过轻则可能导致颜色浮在纸张表面,缺乏深度。
2、细节和整体的协调
水印版画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从前期处理板子、刻制图案,到印刷时的水分控制、压力掌握,再到后期的整理和调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心对待。如果急于求成,忽略了某个细节,就可能导致整个画面的失败。例如,在刻制板子时,如果边缘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印刷时颜色晕开;在印刷时,如果压力控制不当,就可能导致颜色不均匀或出现压痕。
3、实践经验积累
水印版画制作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刚开始制作时,可能会因为不熟悉流程和技术而手忙脚乱,速度较慢。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对技术的掌握会越来越熟练,速度也会逐渐提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急于求成。相反,更应该保持耐心和细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作品质量。
4、艺术表现力的追求
水印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最终目的是追求艺术表现力的最大化。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重细节和整体的协调统一。如果急于赶速度而忽略了这些方面,就可能导致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水印版画需要慢慢印、不能着急赶速度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技术复杂性、细节和整体的协调要求、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艺术表现力的追求。只有在制作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心,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水印版画作品。
水印版画的创作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在周而复始、平淡漫长的过程中完成作品的褪变。
八、作者简介
1997出生于广州,现居广州;2019-2022研究生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水印木刻专业方向,师从顾亦鸣教授。
参展经历:作品《游园绘》入选2023广东省版画展;作品《袅袅》入选2023亦雅全国水印版画作品展;作品《灯照旧梦》受邀参展江苏省美术馆全国青年水印版画展;作品《有光》入选“2022 首届广东省女画家协会作品展”;作品《未转化的生命体》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纪念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岭南版画大展”;作品《芸芸芥子藏须弥》入选第七届“学院派奖”全国艺术设计大赛,获特等奖;作品《映月·须弥》入选“「达芬奇对话」——中国大学生海外文化交流艺术展”,于新西兰展出;作品《灯照旧梦》入选 “广州青年美术大赛”,获优秀奖。作品《漂流》系列入选“ 百年叙事——首届中国绘本插画双年展”;曾获校特等奖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