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麟骁《小鹊杏》系列 水印木刻创作案例

首页    水印版画案例库    李麟骁《小鹊杏》系列 水印木刻创作案例

1《小鹊杏》 水印木刻 12.5×17.5cm  2024

 

 

2《好柿镜》 水印木刻 12.5×17.5cm  2024

 

 

3《桔象瓶安》 水印木刻 12.5×17.5cm  2024

 

 

4《双喜龙龙》 水印木刻 12.5×17.5cm  2024

 

 

5《横财大将军》 水印木刻 23×17cm  2023

 

 

6《嘤嘤怪》 水印木刻 23×17cm  2023

 

 

 

作品说明

 

这个系列作品起源于我想为一位准备结婚的好友送一幅水印版画。因此初期我对于作品的设想是:有趣的、吉利的、不太大的。当我拖延了许久终于做好时,朋友的婚礼已经过了。她最终还是收到了我的礼物,而我在做这幅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做“谐音梗”的快乐,这个系列也延续了下来。每一幅作品都是我和身边的人所期望的、喜爱的,例如图6《嘤嘤怪》中的猫,是我第一只养的三花猫,它每天四仰八叉睡得云里雾里,好像在梦中真的飞到了天上。图5《横财大将军》中的螃蟹则是去年秋天我最沉迷的食材,居住在海滨城市,每年秋天都可以大饱口福。图4《双喜龙龙》来源于我的外公外婆都属龙,他们一起度过了悠长的一生。因此当龙年到来时我画了两只龙,他们各举起一只爪子拼出一个心形,身体也拼出心形。四个角是蝙蝠纹变形而来的心形,是一幅充满了爱心的画。画的标题“龙龙”又谐音英文的“long long”,代表长长久久。

 

 

印刷视频

 

 

 

 

创作思路

 

一次逛博物馆时,我忽然意识到“谐音梗”这种看似现代网络流行语中特有的文化,早已被古人玩得炉火纯青。不难想象,任何时代的人一定都期待生活美好幸福,于是我撷取了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些意象,试图以有趣的形式来表达当下的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例如图1的《小鹊杏》,便是取材于喜鹊登枝这一意象。为了与“小确幸”(小小的、确定的幸福)谐音,我把常见的梅花改成了杏树。图3的《桔象平安》谐音“吉祥平安”,来源于清代宫廷雕塑中的《太平有象》。因为“象”也谐音吉祥的“祥”,宝瓶在古代往往也有“平安”的意头,因此我在宝瓶中加入桔枝,用桔、象和宝瓶组成了《桔象瓶安》。大象喷出的水也设计成类似吉祥纹的形状,色彩上延续《小鹊杏》黑色线条和红为主的配色。

构图方面,我参考了中国传统版画和浮世绘的构图。为保留类似年画、甲马等地方民俗版画中的质朴感,大部分采用了不太精细的黑色线条和文字加两至四色套色来呈现。色块以平印为主,有几幅必要的地方加入了少量渐变。在构图时会着重考虑把留白作为颜色运用到画面中。例如《小鹊杏》中的喜鹊和《嘤嘤怪》中的猫,都用了留白来表现他们的形。

 

 

 

《小鹊杏》系列——创作过程

 

构思及草图演变过程

这个系列的创作大部分是从文字开始的。因此第一步并不是画草图,而是搜索整理各种传统的吉祥话、“谐音梗”、词牌名等等,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会试着画画草图,筛选出脑中有画面的,或者喜欢的文字。基本的原则是要有“谐音梗”,但有部分虽然没有谐音梗,却有了画面的也会列入其中。

也有一些是先确定了元素,最后改为现在这种构图的。例如《横财大将军》,最初我做了一只更为写实的花蟹,在决定要做这个系列之后,又重新画了稿。

前期构思时我也会同时浏览很多素材,慢慢让想表达的情绪和画面在脑中清晰起来。开始画稿之后,便只考虑眼前的画面,不再去想写实的喜鹊是什么样、大象是什么样、现实中的花瓶应该是什么样的造型,而是按照脑中的记忆去安排画面元素。如果觉得不满意,就多画几次,选择出看起来最满意的一个。画稿大部分时候是用平板电脑,调整修改都很方便。文字也都是没有具体参考的手写,写完之后会根据情况单独调整笔画的粗细和位置。

 

7 构思过程中的笔记和草图,纸是印画纸边角料

 

 

8 《小鹊杏》电子稿

 

 

9  一只花蟹,是《横财大将军》的前身

 

 

10《桔象瓶安》草图和最终稿

11 《好柿镜》两幅备选草图(左2,左3)和最终稿(左1)

 

 

准备工作

 

刻板工具

 

12  刀具

 

斜刀:

刻线条的主要工具。这个系列我对于线条和型的流畅度、精准度要求不是非常高,在刻板的时候并不会要求自己刻的线与画稿完全一致,往往是顺势刻就可以,因此普通的单刃斜刀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角刀:

角刀主要用于辅助斜刀修理轮廓,在遇到木结的时候也是很好用的利器。

 

圆刀、平刀:

圆刀和平刀主要用于铲底、修理边缘和一些小细节。由于画面不大,我准备了一把很细的圆刀修细节,另外再准备大小不同的几把圆刀就基本够用。圆刀铲完底之后用平刀浅浅修理圆刀铲底留下的凸出的刀痕,最后用砂纸打磨一下。用钝的平刀修理刀痕时不会铲得过深,比锋利的更好控制。

 

 

印刷工具

 

13  各种大小的笔刷

 

 

14 调色碗碟

 

15 铜条、喷壶和马莲

 

调色碗和笔刷:

我喜欢用带盖子的调色碗,当需要暂时停下印画的时候只要把盖子盖上就行,因此通常用来装一些大面积颜料多的颜色。不带盖子的调色碟用于小面积颜料少的时候。

    笔刷有各种大小,我最常用的是11或12号羊毛平笔,大的色块再加一枝5号底纹笔。面积小的地方就用11号笔侧过来上色,这样在印画的过程中不用换笔。更小的地方才会使用尖头的毛笔。

    另外会准备一个清水碗,用来调色和做渐变。

 

厨房纸或毛巾:

用来吸水,可以反复使用。

 

铜条:

用于固定涤纶片、衬纸和宣纸的位置。

木板弯曲变形的时候也可以在闷板的时候压住木板,改善变形。选择更厚的木板也能改善。

 

马莲:

我用的是硅胶马莲,已经使用多年。

 

喷壶:

可以连续出水的极细喷壶, 500ml。

 

 

分版

这个系列分版时黑色线稿单独一版是一开始就决定好不用再考虑的,其他颜色我会根据是否需要锋利的轮廓来分。除了一定要明确的轮廓和需要叠色的色块,其余的即使是相邻的不同颜色我也会考虑分在同一块板上。这样可以减少等待纸干再重新闷纸的步骤,节约时间,同时留一些操作空间给印画的时候。

例如图3《桔象瓶安》的第一版,不同深浅的红色我分在了同一个版上,最上面的深色和浅色之间刻了一条细细的线分开两个颜色,这条线的留白会被第三版的黑色线条覆盖,不影响最终画面。

 

16 《桔象瓶安》第一版

 

2的《好柿镜》背景深浅两个颜色也分到了一起,并用圆珠笔标注界线。印的时候先印完浅色和其他色块,浅色稍微越过界线也没关系。印完浅色时纸和木板比一开始印的时候已经干了一些,这时再印右边深色,颜色也不容易溢到左边的浅色部分。这个方法需要空气有一定湿度的快速印刷。如果空气太干燥,一张画掀开、盖上6次以上,纸和木板都干透的话就没办法印了。

 

17 《好柿镜》第一版印刷过程

 

过稿

 

过稿我会两种方法混用,内容多的部分参考传统雕版的方式把画稿直接贴到木板上。

步骤:①打印画稿,不需要镜像翻转;②用尼龙笔刷在木板上刷上胶,胶不要太厚,确保均匀平铺到木板上即可。刷完之后把纸贴到木板上,印有画稿的一面向下;③待胶干后,看不太清画面。用手指沾水薄薄涂到纸上,慢慢搓下纸的一层,这时画面会变明显;④如果还是看不清,可以用笔刷刷一层植物油,这时候画稿就会很清晰;⑤待油干后就可以刻板。

18中,胶还没干我就开始搓纸,导致有的地方纸烂了,看不出画稿。这时有两种补救方法,第一是像左边这样已经看不清瓶身花纹的,就用来刻线板或者其他颜色的板。第二是像右边这样只缺了一小块线条的,用圆珠笔直接在木板上补上线条也可以做线板。

18 《桔象瓶安》处理完画稿的木板

 

如果轮廓没那么复杂,我也会用复写纸描图过稿,这时候的画稿就需要镜像反转。

 

19  其他作品,线条简单,用复写纸过稿

 

 

刻板(以《桔象瓶安》为例)

 

刻线及刻形阶段

刻线和刻形我都主要用斜刀,沿着描好的边缘,深度以自己不觉得太费劲,又能把轮廓和要铲掉的部分区分开为准。一般铲底需要铲掉第二层木板,但刻线的时候一开始没那么深也没关系,我会采用复刀的方式或者角刀来一边加深,一边将轮廓和要铲底的部分中间的距离刻得更宽,这样铲底的时候就可以更畅快的下刀,不用担心不小心铲到画面。

刻板过程中,我会把画稿的线条看作导向,不会考虑去百分百遵循它。比起精确的直线,我会更喜欢有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对于一些留白,或者旁边有其他色块的地方,适当偏离画稿会产生更有趣的留白和叠色效果。这样做的前提是这个系列的黑色线条已经将画面统一了,一些小的变化或者意外都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细节变化。套色大部分时候是需要严谨规划的,对于像我这种不喜欢按照规划创作的性格,一些小的变化能让创作过程更有乐趣。

 

20 刻黑色线条

 

 

铲底阶段

铲底之前我会用角刀刻出需要铲底的范围,然后用圆刀铲底,深度是木板的第二层。圆刀铲底完成后再用平刀修平,最后用砂纸打磨一下即可。

 

21圆刀铲底,留下凹凸的刀痕

 

22 用平刀修过之后平整的铲底

 

 

印刷(以《桔象瓶安》为例)

 

闷板和闷纸

闷纸的时间一般大于20分钟,因此我会先闷纸。用喷壶转着圈,将水雾均匀喷到纸上。喷好需要用的纸后,擦干边缘多余的水滴,再把涤纶片盖到纸上。

木板需要先一边湿水一边用小刷子把贴的画稿刷掉,这个过程木板也被充分打湿。洗干净后木板也用涤纶片盖住。然后开始调色。

洗板我用了中软的牙刷,夹板用太硬的刷子或过于用力刷有可能会刷掉细节,实木则没有这个问题。

 

23 洗板

 

调色

试色纸:素描纸或者水彩纸

试色笔:用刷色时用的11号笔刷

 

24 试色纸

 

试色:试到满意的颜色之后我会另外用笔记本记下调色用的颜料,方便之后查看。不同印画纸最终呈现的颜色可能会跟试色有色差,因此在做同一系列作品时我会尽量不更换试色纸的种类。

 

试印和修板

 

25  《桔象瓶安》试印

 

第一次试印确定了颜色,但发现几个问题:①第二版对版标记错位,导致蓝色和绿色错版了,需要重新做第二版的对版标记;②第二版花瓶的花纹用了留白来表现,但刻的线太细印出来不够明显,需要修板;③第一版大象的眼睛应该留白,需要修板;④ 第三版大象的肚子线条崩了,不平整。推测是刻板的时候不够干脆,这里的小木屑已经松动,洗板的时候用刷子一刷就掉下来了。需要修板。

待木板都干透后,根据发现的问题一一修板。修完之后开始正式印刷。

 

26  对照试印稿在木板上标出要修改的地方

 

27 正式印刷分板步骤

 

第一版印粉红色底色。这个大小的色块印两次就能基本均匀,第一遍和第二遍需要施加压力让颜料渗透到纸中,因此印的时候力度较大。第三遍我会减小力度,让颜料附着在纸上即可。第三遍同时也需要检查前两遍印完之后是否有不匀的地方,着重印匀还不够匀的地方。   

第二版蓝色和绿色虽然都是小色块,但像树叶这种很小的色块如果颜料刷太多或者压力太大,容易让颜料堆积在色块边缘,形成一圈厚厚的轮廓。因此要尤其注意薄刷颜色,力度小于印大色块。

第三版印黑色线条。印多张的情况下,木板会慢慢变干,开始变得更难印匀。多次印刷也会导致颜料过多附着在木板上,印出来的线条会越来越粗,也越来越粗糙。如果感觉变得更难印匀或者线条比一开始印的时候变粗糙了,就要及时把木板洗干净再继续印,便能保持稳定的印刷效果。深色颜料洗板的时候容易附着在画面以外的木板表面,要仔细清洗擦干,以免再印时颜料染到纸上。

 

28 《桔象瓶安》裱框效果

 

 

小结

 

创作过程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创作这个系列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在于构思。选择什么文字,用什么元素、构图和色彩去体现我想追求的美感,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融入到一个看起来没有那么多自我表达空间的画面,是我在做这个系列时一直在思考、反思、尝试的问题。而我想这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答案、只有把这个系列继续做下去,做得够多,作品本身便会告诉我答案。

在技法上,小画面比大画面来说印刷这一工序的难度是更低的,总的来说,只要做好基本步骤,调整好木板、纸张和印画环境的湿度,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我印画的时候会留意的地方:

  • 工作台的区域划分。在没办法确保很大可利用空间的情况下,工作区域的规划也很重要。我主要用的工作台是1.8 X 0.7米,左边在桌面上放一块亚克力板用来焖纸。优点是焖纸的过程中也可以移动,还能稍微扩展桌面空间。中间垫一块切割垫板用来印画,可以保护桌面,刻板的时候还能防滑。右边是调色区,用来放画笔和颜料碗。每次印的时候,从左边拿出闷好的纸放到中间的木板上,再在右边蘸取颜料和刷色,过程会很流畅。

  • 画需要平放,我会用木板或者空白的油画布画框。白色画布做背景会接近托底之后的最终效果,同时如果需要拍照记录也是很干净方便的背景。
  • 印画时减少空气的流动能减慢水干的速度。开空调的话视情况可以用加湿气加湿,保证周围湿度稳定。有时候会觉得怎么印都不顺手,效果不理想,这时可以先看看是不是周围环境湿度的原因。
  • 印好的画颜色干了之后会变浅,托底之后又会更饱和一些。试色时先等颜色干透之后垫在白底上再看会比较准确。
  • 印的时候可以尝试用不同大小的笔刷。根据笔刷大小不同,吸收的颜料含量也不同,而不同大小的色块需要的颜料的量也不同。笔刷太大木板容易积水过多、导致颜色炸开,笔刷太小又需要反复蘸取,降低效率。适合的笔刷能减少这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尤其在需要重复印多张的时候能提升效率,保证印刷效果稳定。

 

另一方面,越小和越细的画面刻板难度就越大,尤其是用夹板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木板在刻的时候刻坏需要修复,木工胶和一把用来上胶的锥子也成了我必备的工具。经过尝试,如果用双刃的拳刀或者更硬的实木板,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但综合我的创作习惯和这个系列整体风格,我还是选择使用单刃斜刀,在不影响整体表现的前提下,将刻板过程中用刀的不顺畅如实反映到画面中是对创作过程和状态最真实的反映,在这个系列中我想可以不用刻意避免它。

 

 

印画纸实验

 

这个系列用的材料我没有犹豫,因为在之前我用不同的纸做了一些实验,得到了不同的心得和效果。

图29中是我2022年和23年初做的《晾衣夹》系列。当时我用了托底后的红星净皮和一个没有品牌名的楮皮纸印了同一幅画,对比之下,我觉得红星纸显色漂亮,过度均匀,能非常忠实的展现出木板和颜料的状态,例如木板的光滑程度、木板和纸的湿度、印刷的力度等,是一种“敏感”的纸。汪同和夹宣的效果也类似,适合做出细腻丰富的色彩浓淡变化。但显色会稍微灰一点。相比之下,当时用的楮皮纸中的纤维更加明显,印出来的色块也往往不太均匀,同样的湿度和力度下往往会留下没能印匀的纸的白色。同时它对木板的状态并不“敏感”,光滑度和湿度稍微有所改变,也不太会反映到纸上。可以说它是一种“钝感”的纸。比较之下,我选择了用楮皮纸,配合木纹产生了丰富的肌理效果。

29 《晾衣夹》系列,皮纸印

 

30 《晾衣夹》局部

 

    图31是2023年做的《水母的城堡》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我尝试了参考铜板画的技法凹印出细细的线条。但是楮皮纸的“钝感”导致印出的线条并不明显,因此我选择了一个更厚的夹宣纸。这种夹宣纸因为太厚需要很大力度才能印匀,所以买回来之后一直没用。但这次印这个系列非常适合,我会先用适中的水分闷纸印线条,第二遍再加多水分闷纸来印底色,印的过程中,掌握了力度控制,后面印的几幅就比刚开始的几幅匀。最后我会用较少的水分和较轻的力度来印出颗粒感。整幅画用一块木板完成。

31《水母的城堡》系列,二层夹宣印

32 《水母的城堡》,印画细节

33《水母的城堡》,印画细节2

 

做这个系列让我体会到,厚的纸张想要印匀不容易,需要很大的力量,但它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印刷力度的大小对画面的影响非常明显,很适合反复用不同的湿度印刷,或是尝试更多不同的效果。

在经历过各种纸张实验之后,当开始做《小鹊杏》这个系列时,我选择了“钝感”的楮皮纸来表现这个有一些粗糙和直接的系列。

 

 

结语

 

《小鹊杏》这个系列现在也还在创作中,前几幅图为这个系列确定了主线和基本的创作逻辑。在技法方面,做这个系列更多地让我体会到的是当需要重复印多张的时候,如何做可以保持画面效果稳定和提高效率。很多时候线刻得更利落一点,底铲得深一点、打磨光滑一点,保持印刷台面、木板干净等这些最基本的地方,却是保持画面印刷效果最重要的地方。例如,随着夹板多次泡水、晾干又泡水,原本没有木刺的地方很可能出现新的木刺,容易染上颜色、污染画面,把底铲深一点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在印的过程中,我对于色彩和力度的把握也越来越熟练了。

另一方面,当有了固定的创作逻辑和构图形式之后,恰恰是挑战的开始。每做一幅新的作品时,内心总是希望和前一幅在某些地方是不一样的、有进步的。但在有很多限制的前提下要寻求改变又要确保整体风格一致并不容易。这也是我做这个系列依旧面对的问题。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也会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索,做出更多既能让自己满意、又能得到更多人共鸣的作品。

 

 

作者简介

 

李麟骁

 

198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

2012年硕士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主修日本文学

2021年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修水印版画

广美毕业后继续独立创作,2024年成立南方有雨版画工作室

 

参展经历

2020年《瘤》 首届“亦雅”中国现代水印版画作品展 入选

2024年 水印木刻版画手工书《水母的城堡》 第二届广州插画艺术节“书径单元”入选

2024年《双喜龙龙》   上海静安区心象艺术馆《寻龙记新兴版画新体验》展参展

2024年 《小鹊杏》系列  溯·榭映美术馆 “星空”古董版画展 “新星”专区参展

 

(所有内容版权归艺术家所有,权责作者自负。)

 

征稿启事

 

 

为加强水印版画的传播与推广,本公众号栏目“佳作推介”长期面向广大水印版画爱好者进行征稿,在本栏目刊登与水印版画相关的作品和文章,希望广大艺术家积极支持和参与,现将具体征稿要求详细列明:

1、 艺术作品和文章须与水印版画相关。
2、 作品或文章须为作者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投稿人自行承担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3、 所有投稿的图片必须保证图片质量,大小不得低于2M;文章采用Word格式。
4、 作品图片须标明作者、作品名、尺寸、创作年代,最好配以简短创作感想或作品说明。
注:由于投稿人数众多,可能无法一一回复,敬请见谅!对选中刊登的作者信息会事先进行联系核对。

 

投稿邮箱:gdmwp2019@sina.com
征稿微信号:yuxxxxxzz

官方网站:gdmwp.com

 

 

 

2025年4月12日 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