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木《嘶溜》 水印木刻创作案例
作品
《嘶溜》 15x15cm 水印木刻 2024年
作品说明
生肖年画是许多版画艺术家每年必做的作品,马上迎来的2025年是蛇年,也称乙巳年,本次生肖年画便以蛇为主题进行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通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蛇还常被视为财富的象征,例如“钱蛇”的传说;此外,蛇的蜕皮过程也被视为一种变化和重生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此次蛇年年画创作我便以攀高和重生为主题,借蛇躯作山川,描绘灵蛇穿行于山峰云端,也祝愿大家新的一年如灵蛇一般顺顺溜溜勇攀高峰,更上一楼。
创作过程视频
创作过程
(一)草图阶段
在我的理解里,蛇是一种滑溜溜,除了头部和身上的鳞片外没有其他特点的生物,甚至当我试图深入去了解时,有惧怕的心理,所以我立下的第一个方向便是我画面中蛇的形象必须是亲切可爱的,最终定下来的便是一个虎头虎脑大眼简洁的可爱蛇形象。
其次关于色彩的搭配,本科时期我的大部分创作都以黑白为主,这是因为我认为色彩并不是我的优势,不敢迈出脚步试探。因为对水分的把控不够熟练,以至于我无法随心所欲的赋予画面合适的木纹及肌理,而单调无序的彩色色块只会让我的画面混乱,视觉心点无法突出,对此迫切需要提高色彩关系理解。恰巧在创作蛇年年画草图时,我观看了《向上向下的民间和美术》展览,从展出的服饰样品可以看出,大部分采用的是高明度的色彩对比,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都有所涉及,但不会超过五个色相,互补色对比色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如若整体为暖色调,则以改变纯度为主。彩色作品的创作并不是简单的照抄临摹现实景物,即树叶、山林不一定为绿色,可以根据自身创作诉求改变其顾有色,达到创作目的。这为我对色彩关系的理解有了极大的启发,我借鉴展览中以下这件服饰布料的色彩,融入我的创作中。
传统服饰布料
这件布料的颜色给人以喜悦及庆祝之感,同时高明度的色彩搭配抓人目光,作为年画作品的主色调是合适的,便以此完成了以下草图,顺利改善了对画面色彩把控不恰当的弊端,突出了作品的主体。
草图定稿
(二)分版阶段
此次创作的图像较简易,色相较少,用平板进行简单操作即可分版。在平板上按照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最终分成五个不同的图层,对应五个不同的颜色,印刷阶段将以五块版分别印刷。
草图分版
(三)制版阶段
转印画稿
(1)将分完版的图片打印下来,沿每个色块的边缘进行裁剪。
裁剪画稿
(2)在版面上附上一层轻薄的白乳胶,用手掌抹匀,注意白乳胶不宜过厚或过薄,过厚搓版困难且后期洗版难以清除,过薄则粘不牢草图,导致搓版极易将草图整片搓掉,最终错版。
淋上白乳胶
用掌心涂抹均匀
- 附上白乳胶后将裁剪下来的图片反面粘贴在版面上。
粘贴画稿
- 白乳胶晾干后,取一碗清水,手指沾上清水后在图像上轻轻揉搓,将图像以外的白纸搓下。
搓掉图像以外的空白纸张
- 在搓完的版面上淋上一层油(食用油),能使图案更加清晰。
淋上食用油
线刻
中国传统雕版与饾版使用的刻刀为拳刀,拳刀的普遍刀法分为两种:伐刀(发刀)和衬刀。线刻的第一步是伐刀,即贴着图像边缘刻线,伐刀之后做衬刀,即与伐刀隔开三四毫米处刻线。注意伐刀需倾斜大约45°刻线,将图像边缘刻成梯形,防止后续印画时出现版面塌崩。
传统木刻拳刀刀法
拳刀线刻
铲底
木刻版画铲底一般使用的刻刀为圆口刀、角刀、平口刀。
木刻刀
铲底时先使用大口径的圆刀向下铲到大约一厘米处,后使用中口径的圆刀将铲后突起部分修整,最后使用小口径的圆刀沿着线刻的边缘修齐,梨木板的硬度比椴木板大,需注意力度的把控,使用大口径圆刀时更需小心仔细,防止误冲到图像中。
分版切割
在完成基本铲底后,将整块木板的色块进行区分,根据色相进行裁切。
裁板
修版
先使用圆刀将多余的木板铲除,后用平口刀将锋利的边缘线修成圆弧形,锋利的边缘线在印画时易将宣纸划破,影响作品效果呈现。
边缘修版
印刷阶段
工具准备:水彩/国画颜料、调色碗、宣纸、喷壶、羊毛刷、粽刷、涤纶片、塑料薄膜、毛巾、衬纸、可塑橡皮泥、棉签。
羊毛刷、水粉笔
拳刀、圆口刀、平刀
马莲、调色碗、喷壶、棉签
颜料
鬃刷、筢子
印刷准备
传统雕版和饾版在印刷上与现代水印木刻有部分差异,第一个是在印刷工具和材料上,需要用到特制印台。先将纸张裁好,垒在一起并对齐,然后将涤纶片与宣纸固定在印台上。
垒叠
固定
焖纸
将印刷的宣纸连同涤纶片夹在印台中,翻开宣纸覆在塑料薄膜上,取喷壶在纸面上均匀洒出雾状水珠,水分使纸面微湿即可,无需完全浸透,后将另一半塑料薄膜覆盖在纸面上,薄膜四角压实,防止水分流失。焖纸十五分钟即可,时间过长纸面易发霉,过短则湿度不均匀,影响印刷效果。
焖纸
对版
翻出涤纶片覆在草图上,取油性笔在涤纶片上对着草图进行图像描摹。
描摹图像
将用于印刷的木板垫在可塑橡皮泥上,后用绘制好的涤纶片附在木板上,木板根据涤纶片上的图像位置进行调整,对完板后将木板固定在橡皮泥上,防止印刷时移动导致错版。
对版
印刷
上墨
1、鬃刷上墨
在碟中调配好颜料后,取鬃刷于墨中轻轻旋转蘸取。
调色
鬃刷蘸取颜色
将蘸取了颜料的鬃刷在版面上旋转,均匀上墨。
鬃刷上墨
2、羊毛刷上墨
用羊毛刷蘸取少量颜料轻覆于版面,颜料过多会使画面渗墨,若上墨时颜料沾到色块以外的版面上,需及时使用棉签将墨水吸走,防止印刷时沾到画面中。
羊毛刷上墨
印刷
在宣纸覆盖在版上前,取衬纸覆于宣纸上,用于吸走印刷时的多余墨水。使用粽刷在纸上做上下或左右印刷,切勿打圈印刷,会磨破纸张。每块颜色印刷两到三遍即可。
上下印刷
印刷过程图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第五版
最终完成稿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在前期转印画稿的阶段,我误将需反向粘贴的画稿贴为正向,导致图像翻转。
2、在印刷阶段将宣纸拉扯过度,导致纸张损坏,同时也会使印刷时纸张发皱,影响最终呈现效果。最适宜的拉扯度是在紧绷的程度上稍微放松一度,同时木板的摆放也不能太过靠近纸张的边缘。
过度拉扯而起皱的纸张
拉扯力度放松,纸张才呈平整状态
3、当天颜料未用完,隔天使用时未及时补水,导致颜色过深。水分会随时间的流逝挥发,当天未用完的颜料若隔天再用需补充水分,并搅动使凝结的颜料溶解。
第一天
第二天
4、宣纸没有保存好会导致潮湿破坏纸张纤维,纸张易皱的同时影响画面显色度。
随意存放超过一年的宣纸
刚买的宣纸
5、印刷时错版。造成错版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纸张拉扯力度过大;二是印刷时版面或纸张移动;三是水分流失造成纸张缩小;四是在转印画稿时,草图与版面粘贴中存在空隙,形成气泡,影响刻板的同时造成错版。
6、画面中存在斑驳小点,需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每次印刷后的斑点都处在同一位置,且形状统一,其原因为版面纯在微小毛刺或不规则的毛孔,需将木板再次用目数较高的砂纸打磨即可清除斑点;其二,由于颜料的多次使用,在刷颜料时,会将木板上因浸湿时间过长而冒出的木刺刷下来,沾上羊毛刷后带入颜料碗中,使用质量较差的宣纸也会在印刷中将纸屑掉落在木板上,或是因颜料胶性过大,宣纸也会沾在木板上,随之带入颜料碗中,在后续的上色中随羊毛刷带上版面,形成画面中的斑点,这需要及时清理版面,确保每次印刷时版面都是干净的,没有任何杂物,同时也需要换用质量较好的宣纸。
小结
继本科之后,这是我第三次制作传统雕版与饾版,事实上,在制作过程我是十分担心的,本科第一次学习饾版时,我便得知饾版印刷的难度极大,虽不如现代水印木刻般耗费体力,但对版难度却极易打压我的信心,每次对好边线,甚至用手协助摸版,直到最后印完掀开的那一刻才知道我的对版是否准确,最大原因还是对印刷的技法不够熟练,若是在熟练与中途毫无错误的情况下,是不需要手动摸版协助的,但可惜的是于我目前而言,不出丝毫差错是不大可能的。
首先,在制版中最容易导致错版的就是搓版时将画面边缘线搓下来,在第一第二次学习时,我便知道这个弊端,而要防止将边线搓掉,就需要控制好白乳胶的量,不能过厚也不能过薄,过厚搓版困难且后期洗版难以清除,过薄则粘不牢草图,导致搓版极易将草图整片搓掉,最终错版,这是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对版难点则是印刷时手对纸张的拉扯力度控制,必须保证每一次的拉扯力度是同样的,而在起初时,我选择极力将纸张绷直,因为这是最好控制的力度,但由于我手掌较小且画面靠近纸张边缘,最后便导致了五张作品中有两到三张被扯皱了,不仅影响画面整洁性,也影响对版。经过尝试后得知,第一是画面不宜太过接近纸张边缘,第二是拉扯力度处于纸张微垂状态为佳,不宜过直。
作者简介
陈木
广东汕头
2016-2020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2020-2024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部
2024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画系研究生部,师从顾亦鸣教授
主要参展
“红色记忆”建党百年课题作品展
第十届广东省版画作品展
(所有内容版权归艺术家所有,权责作者自负。)
征稿启事
为加强水印版画的传播与推广,本公众号栏目“佳作推介”长期面向广大水印版画爱好者进行征稿,在本栏目刊登与水印版画相关的作品和文章,希望广大艺术家积极支持和参与,现将具体征稿要求详细列明:
官方网站:gdmwp.com